《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7.1/10万,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仅为1.2%。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高质量心肺复苏(CPR)结合电击除颤能够两倍或三倍地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RCD-600采用低能量双相方波技术,首次除颤能量120J,在保证高除颤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因过高的峰值电流对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减少过长的尾巴电流诱发二次室颤的风险。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吸烟、酗酒、高脂高盐饮食、熬夜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频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情况当属猝死。一些人表面看上去非常健康,却可能隐藏着猝死的风险。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2020年,中国七大地理区域(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为97.1/10万,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仅为1.2%。
为什么说高阻抗患者急救首选双相方波?
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最新成人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包括6个环节,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高质量CPR;除颤;高级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治疗;康复。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高质量心肺复苏(CPR)结合电击除颤能够两倍或三倍地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
电击除颤需要向心脏输送足够的电流和持续一段时间的短暂的电脉冲来中止心室颤动,并尽可能减少急救过程中电击造成的心肌损伤。真正决定除颤是否成功的是除颤过程的“平均电流”强度,由于人体存在阻抗,电流在作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热量的转化,而这部分能量会对心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为减少损伤,故电流波形应具有更大的平均电流、更低的峰值电流以及合适的放电持续时间。

双相方波都有哪些优势呢?
心脏对输入起搏脉冲的阻力称为心肌阻抗或起搏阻抗,侧面反映出心脏泵血状态。经过临床数据回顾性研究,对于心脏本就受损的高阻抗患者而言,Rescond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最新一代双相方波的除颤成功率更优于双相截断指数波形。

除颤成功率的升高并不是因为能量增加,而是因为电流增加,也更加契合高阻抗患者需要更大电流量除颤。“低能量”一词常常会引起大家的误解,将其等同于“低效”,并产生怀疑,事实上“低能量”对应的是“高电流”和“高效”。
RCD-600
RCD-600采用低能量双相方波技术,首次除颤能量120J,在保证高除颤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因过高的峰值电流对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减少过长的尾巴电流诱发二次室颤的风险。
RCD-600可通过调节机内阻抗来适应不同患者的情况,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电流,保证除颤过程中输出电流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