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则 1.救援能力 参与水域救援的消防救援人员应具备专业(救生、潜水)执照,熟悉各种水中挣脱技巧。下水作业前指挥员应评估消防救援人员的能力、体力及精神状况是否能够应对救援状况。若消防救援人员自我评估无法应对救援状况时,也需向带队指挥员进行说明。 2.个人防护装备 实施水域救援前应先检查各项救援装备,并完整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水域救援服、激流救生衣、水域救援头盔、水域救援手套、水域救援鞋、水域用高音哨、防水闪光灯等)。 3.环境评估 消防救援人员进行任何水域救援任务前都应先评估环境(水流、水速、深浅、河床落差、水温、河道、涡流、回流区、扰流区、水混浊度、突石峭壁、暗礁、礁岩、风浪、潮汐等)及施救地点是否安全稳固。 4.气候因素 评估气候与水情状况,兼顾现场气候突发变化,如雷击、风浪过大、短时强降雨、山区雨量等情况,并考虑搜救船艇、装备器材及人员技能等因素,必要时停止搜救作业。 5.夜间搜救 水域救援通常为长时间救援,若夜间执行搜救,应配足照明设施,谨慎评估后实施搜救行动。 6.暗礁区、航道或港区 救援现场处于暗礁区或水面船只进出繁忙的航道,经判断不适宜使用橡皮艇及冲锋舟执行搜救任务的,应要求有关单位进行船只管制作业、指派适航船艇及专人协同消防救援人员执行搜救任务。 7.下水地点 无暗流或流缓、浪小的无海沟或水底坡度缓降的区域且无障碍物、容易上下岸的地方。 8.岸际水域(海) (1)风浪影响安全 岸际海域救援,需注意风力、风向、浪高、地形及潮汐等因素,尤其是突发的气候变化,以保证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 (2)艇搜与岸搜 非暗礁区可执行船艇搜救,潜水搜救以岸际范围为原则。 9.内陆水域(河、湖) (1)水流影响安全 应先了解水源源头,上游水库是否有泄洪现象,并考虑水流速度。 (2)救援确保 救援时,根据现场情况,必要时应架设绳索系统并系上安全绳,岸上救援人员应配合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证下水救援人员的安全。 10.初期判断 现场如落水者时,应先通过询问目击者等方式确定落水位置、时间,从安全的地方展开搜寻,如无法寻获则考虑出动潜水员。 11.陆上器具救援 救助落水者应尽可能采用陆上(岸边)器具(竹竿、绳索、鱼雷浮标、救生圈、抛绳袋及绞绳机等)救援,不得轻易贸然实施徒手救援。 12.遵循水域救援原则 (1)要穿着个人救生衣。 (2)要安排上游观察员,尽量在河流两岸都设置观察员。 (3)救援的优先级为:自己>队友>被救者。 (4)“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内”,要有预备计划。 (5)下游处要有多重应急方案。 (6)救援要保持简单化。 (7)要使用合适的救援装备。 (8)若被水冲走或者游泳时,不能让脚下沉。 (9)不要指望被救者会进行自救。 (10)不在救援人员身上捆绑固定绳索。 (11)横渡救援绳索不要与水流方向成直角。 (12)不能站在紧绷绳索的弯角处,且人的位置要保持在绳索的上游。 13.游泳救援 (1)评估下水点 救援前要先进行环境评估,观察从何处下水较快、较安全、从何处将落水者带上岸较容易,预做判断后再下水抢救。 (2)避免逆流 在落水者平行或上游处下水为佳,避免逆流而上。 (3)2 人以上下水 下水救援时,应至少组成 2 人以上的搜救小组下水救援,必要时可穿戴脚蹼协助游泳及带人。 (4)器材救援 可配合使用救生圈、鱼雷浮标等器材,但绝对不可以将个人救援装备给落水者使用。 (5)落水者挣扎 以攻击式游到落水者身旁,必须注视落水者的状况,不得离落水者过近或直接正面接近落水者,避免被其抓住;应从落水者后方接近,将其拖带上岸。 (6)岸上确保人员 游泳救援是非常危险的,除下水施救的人员外,还应预先制定突发状况应急处置方案(如:突发状况应急处置及伤员后送机制,有无紧急救援小组及救护人员待命等)。
二、各种常用水上救援器材 1.救生圈 (1)将救生圈系上漂浮绳。 (2)迅速向落水人员抛出救生圈,在有风条件下,救生圈应抛向落水者上风处,无风条件下则直接将救生圈尽量抛近落水者。 (3)若救生圈落水点距离落水者太远,则考虑收回重新抛出。 2.漂浮编织绳 (1)使用时应保持漂浮绳本身顺畅,不要打结,便于快速使用。 (2)漂浮绳为水域救援专用绳,不得应用于其他绳索救援。 3.救生抛投器 (1)向气瓶充气前须注意保险是否关闭,检查接头内 O 型环,并确认接头已经固定。 (2)充气时压力不得超过其额定压力,充气完成后将高压管泄压后方能拆除。 (3)发射抛投器时绳索应放在斜前方,与救援人员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发射时被绳索勾到。 (4)发射时须抵紧枪(筒)身,保持自身稳定并减缓发射时的后坐力。 (5)不得直接朝落水者发射救生抛投器。 (6)抛投器发射口严禁对人,避免误射伤人。 (7)抛投器必须谨慎保养维修,防止使用时发生意外。 4.鱼雷浮标 游泳救援可配合使用鱼雷浮标,效果较好也较安全。 5.抛绳包 (1)取出抛绳包后,用手抓住一端绳圈,不得将绳子缠绕在手腕或固定在身上,避免救援时被落水者连带拉走。 (2)救援人员应将重心放低或用脚抵住树木等支撑点,保持自身稳定,防止瞬间拉力过大将救援人员拉入水中。 6.救援用激流救生衣 (1)调整腰部两侧的束带,松紧适中避免人员掉落水中后救生衣滑脱。 (2)将臀部后方两条束带绕过胯下与腹部下方快插扣结合后调整松紧度,避免人员掉落水后救生衣从头部滑脱。 (3)使用前应检查救生衣有无破损,束带有无断裂。 7.干式防寒衣 (1)干式防寒衣一般为量身制作,应专人专用,并指定期维护保养。 (2)使用前应检查整体有无破损,各管线连结情况及周边部件是否缺损,着装完成后应进行充气排气装置测试。 (3)穿着干式防寒衣下水前,应仔细检查各部件。 (4)使用干式防寒衣须经过专业的训练,未经训练不建议使用。
三、潜水救援 1.热身运动 入水前应先做热身运动,且不得强行潜入超过体能负荷的深度。 2.潜水环境评估 (1)气象、环境及水情信息汇总,向当地人咨询海、水域信息。 (2)浮潜或超声波探鱼器(水下声呐)探勘事故点水深,水浑浊时应用各种器材预先探测状况。 (3)如现场条件不佳,可视情况使用搜救网或钩等器材实施搜寻。 (4)落水点定标及选择适当的潜水点。 3.拟订潜水计划 确定通信联络方式,划定潜水搜索区域,选择搜索方式,分配潜水任务,突发状况警示及设定潜水时间。 4.装备检查 (1)气量:符合标准以上,听有无漏气声。 (2)试呼吸:主、备二级头吸气测试,呼吸 3 口气,并查看压力表是否正常。 (3)头、手套:戴上头套、手套并检查穿戴是否完整。 (4)浮力控制背心:充气 3 下并同时查看压力表,确认充排气阀是否正常,下水前浮力控制背心需先充气。 (5)检查管线:确认管线有无缠绕。 (6)检查配件:确认潜水刀、剪、照明灯位置。 (7)配重带:潜水员确认能否以右手快速卸除,配重带多余部位需留有一定长度防止松脱。 (8)着鞋、镜:穿上脚蹼防止人员在湿滑的岩间活动时滑倒;选择适合自己的脸型的面镜。 5.设立潜水旗(球) 潜水区域应设置潜水旗(球),告知过往船只此处有潜水人员。 6.潜水搜救 (1)应成立搜救小组,1组编成4至5人,不得单人贸然进行。同时着装入水,并同时上岸,如遭遇危险不可慌张出水,应彼此照应确保自身及同伴安全,以免造成伤害。 (2)水中注意自身适压情况,下潜过程中,要尽早且经常平衡压力,随时检查压力表及深度表。 (3)不得急速下降或上升,上升时手向上伸,眼睛向上看。 (4)潜水时应避免被物品勾、卡住,防止被尖锐物品(铁条、玻璃碎片)割伤。 (5)岸(船)上应预留辅助安全确保人员,潜水人员系上安全绳或浮球(用于确定位置)或装备水下通信器,以便与岸(船)上人员保持联系。 7.紧急救援小组 确认预备潜水员完成待命,潜水前应确认预备潜水员已在岸上或船上,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救助。
全国服务热线
028-8557-7103